配资的利息多高 1972年,47岁的陈菊梅在取掉扁桃体和割掉阑尾后,不顾众人的劝阻,
1972年,47岁的陈菊梅在取掉扁桃体和割掉阑尾后配资的利息多高,不顾众人的劝阻,坚定地对医生说:"请拔掉我嘴里所有健康的牙齿…"
北京解放军302医院的走廊里,此时的陈菊梅医生,正拿着一份手术申请单,缓缓走向医院外科。
在过去的三个月里,她已经完成了两次重大手术:切除阑尾和摘除扁桃体。这一次,她要进行的是第三次手术,一个令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。
"请帮我拔掉所有的牙齿。"陈菊梅平静地对外科医生说出这句话时,外科主任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面前这位同事口中的牙齿都很健康,根本没有拔除的必要。
主任和其他医生轮番劝说,但陈菊梅的态度却异常坚决。她解释说,自己研究肝炎多年,发现牙齿可能会引发炎症,影响科研进度。
为了确保陈菊梅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,医院领导特意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。会议上,许多专家都表示反对,认为这样的手术会严重影响她今后的生活质量。
但陈菊梅早已想得很清楚。在她看来,摘除这些器官后,就再也不用担心身体的炎症问题,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肝炎研究中。
最终,在她的坚持下,医院同意了她的请求。手术分三次进行,每次拔除部分牙齿,以减轻身体负担。
这个决定背后,是一位医者面对全国肝炎病患时的深深责任感。每年有数十万人因肝病失去生命,而她却不得不时常因身体问题中断研究。
在陈菊梅看来,与其被反复困扰,不如彻底解决这些潜在的健康隐患。她宁可失去这些器官,也要为攻克肝炎争取更多时间。
这一年,陈菊梅47岁。
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中国正面临着一场无声的灾难。每年,全国有超过50万人死于肝病,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。
在医院的走廊里,陈菊梅经常能看到肝炎患者痛苦的面容。这些病人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,也有正值壮年的劳动力,甚至还有天真烂漫的儿童。
1955年,国家决定选派一批医学专家赴苏联学习。陈菊梅成为了其中的一员,她将肩负起改变中国肝炎现状的重任。
在苏联的学习异常艰苦,但陈菊梅却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。她用惊人的速度,在三年内完成了原本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课程。
回国后,陈菊梅被调入解放军302医院工作。这家医院是全国传染病防治的重要基地,每天都有大量的肝炎患者前来就医。
在302医院,陈菊梅开始了完全不同于常人的工作节奏。她每天只休息三到四个小时,其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中。
白天,她要接诊大量的肝炎患者,仔细记录每个病例的特点。夜晚,她则埋头于实验室,试图从这些病例中找出治疗的突破口。
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的身体开始发出警告。一次在抢救患儿时,她被乙型链球菌感染,导致全身浮肿。
病情持续恶化,她开始出现尿血症状。医院的同事们都劝她暂时停下来休养,但面对每天都在增加的病例,她却一刻也不愿意停歇。
这时,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:是继续忍受身体的病痛,还是暂时放下科研工作进行治疗。对她来说,这不仅仅是个人健康的问题,更关系到千万肝炎患者的生命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她做出了那个惊人的决定:主动摘除可能引起炎症的器官。这包括了她的扁桃体、阑尾,以及所有的牙齿。
这个决定在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。但陈菊梅认为,与其让身体问题反复干扰研究工作,不如一次性解决这些隐患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她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肝炎治疗的研究中。她要用科研成果证明,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。
陈菊梅的付出很快得到了回报。经过长期的研究,她和团队成功研发出了治疗肝炎的新药:六味五灵片和复方鳖甲软肝片。
这些药物的问世,为无数肝炎患者带来了希望。更重要的是,她首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的方案,使重型肝炎的死亡率从85%降到了38%。
这个突破性的成果,让中国终于摘掉了"肝炎大国"的帽子。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改变,更是几十万个家庭重获希望的转折点。
2003年,非典疫情突然爆发,全国上下都措手不及。陈菊梅立即投入到抗击非典的工作中,率先进入隔离病房进行调研。
她连续工作三天三夜,主持专家会议,紧急编写出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。这本手册为全国医务人员提供了重要的诊疗指导。
2008年,汶川发生特大地震,当时已经83岁的陈菊梅依然奔赴一线。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,她坚持救治伤员,展现出一名军医的责任与担当。
到了91岁,陈菊梅已经患上帕金森病六年,半边身体难以活动。但她仍然坚持每周出诊五天,从不让患者多等。
在她的医生生涯中,她总共攻克了60多种传染病,帮助几十万人重获新生。她培养的医学人才遍布全国,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接班人。
这些成就为她赢得了很多荣誉。她获得了国家二等功,被授予特级文职干部,享受上将待遇。但她从不炫耀这些荣誉,甚至多次婉拒媒体采访。
2021年11月5日配资的利息多高,96岁的陈菊梅离开了这个世界。临终前,她留下了八个字:"丧事从简,遗体捐赠"。